25岁,你要认识村上春树【陪你熬】No.2
播客  >  情感
播放:3.2 万
弹幕:1
投食:137
喜欢:112
发布于:2018-07-31 19:15
标签: 治愈 故事

演播/周姝 微博@周姝不做废柴 QQ群225379328

文/简洁

《25岁,你要认识村上春树》(节选)


1

我一直觉得,我真正认识村上春树,是在25岁的时候。

那是我一个人住在单身公寓的第二年,25楼,35平米,房间很小,但有着很大的飘窗,坐在窗台上时,可以让看到珠江和江对面的星海音乐厅。晚上游船亮着璀璨的灯光,靠着暗绿色的窗沿,看着游船一艘艘经过,可以发上半小时的呆。我极满意于这种日子,除了工作所需,下班很少有活动聚会,没有约的周末,自己填满冰箱,一步也不踏出家门。拼接的透明书柜里,有高木直子的《一个人住第5年》,我很有信心把这样的日子再过上几年。

可进入第二年时,我发现自己常常莫名地被绝望的情绪淹没。那种感受与孤独或寂寞是无关的,打发时间的事我有很多,比起群聚我更擅长独处。真正惊心的,是察觉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逃离趋向,上班路上必须要戴耳机,那种隔绝感能减少一些痛苦。

工作的重复,年纪的增长,对未来的不安,和朋友诉说的烦恼内容总是相同,最后绕回原点。只有不去想,能让自己好受一些。


2

那时打断我的,是村上春树的《1Q84》。我并不是要说村上是个多好的作家,只是简单的,能让我从下班后昏天黑地的网游和网络小说里拔出来,我便觉得他难得。

书中,小时候是优等生长大却做着补习班教师的天吾,身为杀手的青豆,硬要说起来,他们于现下都不用为生计发愁,但若要想想未来,不免感到痛苦。

我那时觉得,我很像天吾。小时候优等生的经历,长大后不得志的感受,说自己喜欢写作,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来的作品。身为编辑,可以帮别人改出一篇很好的文章,可没什么是属于自己的。至于青豆,她常让我感到一种看F1赛车的紧张与崇拜,作为杀手,她身上的素质足以让她把许多普通的职业都做得很好,她原本可以过着一种优渥的普通人的生活。

我发现,这世上许多人,都像他们一样,在别人看上去过得很好,但不知怎的都把自己逼到角落里,被逼仄无望的生活束缚得端不过气。我,也是其中之一。


3

后来,我有机会采访林少华时,他说:“村上文学的一个主题,就是暗示某种偶然性、不确定性以至荒谬性如何导致人生流程的改变,对此我感同身受。”那可能是他译的第一本《挪威的森林》,也可能是我真正认识村上春树的25岁。

偶然性其实很重要,我看《挪威的森林》,其实比《1Q84》要早,但当时并没有太多喜欢的感觉。那时的读书笔记里,我这样写:整本书都让我不适,但又是令人思考的,它直指了死亡和寂寞。

可以看得出,当时的阅读体验是不好的,但又忍不住想写下些什么。那种不适感是如何消除的,并不能准确的知道。也许是开始学日语之后,文字语式上的畅通,更可能是,随着年纪的增长,对孤独,寂寞,病痛,生死的感悟,慢慢地与这种日式清冷的禅意相通。

我再看村上春树时,是《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与巡礼之年》。那时最终下定决心,结束一个人的生活,从广州来到深圳,进入了14岁就想去的杂志社。在此之前,我刚经历了漫长又折腾的一段重新找工作的时间,那时遭遇了很多至今看来都不能理解也不愿想起的荒诞事。

到了新杂志后,我接手的第一个栏目是书摘,村上这本名字长得拗口的书则刚刚出版。“不管用什么语言,我们人生中都会有解释起来太困难的事。不光是解释给别人听,连解释给自己听也太困难。不管怎样,到了明天各种事情肯定比今天清楚。只要等待就行了。”看到这段话时,我感觉所有之前找工作经历的,那段害怕询问但又期待答案的黑暗时光,终于随着一下午阅读消失怠尽。


4

也许是偶然,也许是时机,村上春树总是轻易切中我的内心。最近一本看村上的书,是去年《没有女人的男人们》,这本我以为只是应付的短篇小说集,却出乎意料的好看。每天睡前看,不多不少,结束一个故事,想开始下一个开头时,就会迎来睡意。

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知都胜于无知,不管带来多么剧烈的痛苦,都必须知道那个。人只有通过知道才能坚强起来。”这是全书中我最念念不忘的一句。

在我的整个成长阶段,我就是那样急于“知道”的人,不管知道真相是否会让我痛苦;但往往在痛苦过后,又是长时间的逃避。我曾问林少华先生是否同意,林少华说,就人生和人生的复杂程度而言,多数人并未坚强到那个程度,坚强更与信念和使命感有关。但现在,我觉得,比起痛苦本身,痛苦的意义也许更为重要。那些不能如愿的时刻,那些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时刻,那些不知何处安身立命的时候,都有着需要你清醒体会的意义。

书里还有这样一段话:

“不过,年轻的时候经历这样一些寂寞孤单的时期,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吧?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。”

“你这么看吗”

“这就和树木要想茁壮成长必须熬过严冬是一样的。如果气候老是那么温暖,一成不变的话,连年轮也不会有吧。”

我想起了自己内心的年轮,看上去就和三天前的年轮蛋糕差不多,我这么一说,她笑了。

“的确,这样的时期对于人来说或许是需要的。不过,要是能够知道这个时期什么时候结束,就更好了。”我说道。

看到这里,我觉得,这是给25岁时看《1Q84》时的我,一个收束和回答。

我远离那种空虚沉溺的感觉已经很久了。现在想起那段时光,反而有种诗意的怀念之情。如果,要我回到过去,对那时的自己说上一句话。那大概也只是:如果,知道什么时候结束,就更好了。


简介:简洁,杂志编辑。双子座,不分裂。见过了许多人,想讲自己的事。微博:@mayjane,豆瓣:@jane,公众号:简影录@everyja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