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一本书看见刘墉一颗浪漫易感、绽放出无限光明的柔软的心
播客  >  情感
播放:42
弹幕:0
投食:3
喜欢:0
发布于:2019-06-14 13:39

据2002年台湾金石堂连锁书店统计,刘墉是16年来台湾最畅销的作家之一。从《萤窗小语》造成轰动开始,到近期《不要累死你的爱》,二十几年间长踞畅销作家宝座。而所著之五十余种书,不仅在台湾影响了数百万读者,在大陆也虏获了上千万读者的心。刘墉作品,学院派特别分为:报告文学、学术散文、短篇小说、励志处世文、幽默小品、抒情散文,综合6种类型,是独创属于刘墉自己的“墉体散文”。

刘墉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,但是在一个个富含哲思、撼动人心的故事背后,刘墉也有自己的故事。9岁那年,父亲的骤逝在刘墉心中留下深深的遗憾,母亲在六张犁的山头上,坐在地上踢腿哭喊,又用头去撞坟墓……然而,伤痛总会过去,日子还是要继续。母亲一手拉扯刘墉长大,却在刘墉13岁那年,家中失火,头发烧焦的他和母亲双双逃离现场,所有家当皆成灰烬,幸存的只有父亲的一方云龙砚台。有两年多的时间,他和母亲在废墟中筑草房而居……

在那时候,母亲就是他的一切,他的天。15岁时,刘墉开始习画,自此开启了他优雅浪漫的美学历程。24岁那年,他主持“中视”益智节目“分秒必争”,并开始创作《萤窗小语》,其后又担任“中视”主播,以专题制作、言辞犀利见长。他所制作主持的节目获“金钟奖”,他也被《综合电视周刊》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。刘墉旋即结束5年的记者生涯,专心绘画,足迹踏遍海内外,并开始致力于传播思想种子。

父亲早逝,与寡母相依为命,塑造了刘墉敏感细腻的个性——嗜爱中国古典诗词,爱艺术、爱美,加上6年的记者训练,陶冶出他浪漫而不滥情,简约又亲切的文字,引领读者用心去看人生、看世界。

在努力写作的期间,刘墉仍不忘情于绘画。从小就爱画画的他,16岁获得“全省学生美展教育厅长奖”,19岁以第一志愿进入师大美术系,获系展“第一名教育部长奖”,23岁即应历史博物馆之邀参加当代名家画展,25岁应邀免审参加全台美展,29岁由新闻局及历史博物馆联合推荐赴美讲学,31岁便成为纽约圣约翰大学的专任驻校艺术家。并曾担任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、全美水墨画协会国际展主审,并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30余次。细心的读者都可以在刘墉著作中看到其绘画的天赋。他的画作,在岛内及美国、日本、德国等重要美术馆均有收藏。

刘墉的作品大致上可以40岁作为分界点。在育有一子17年后,又喜获爱女,这时候的刘墉更深入了生活,也更能触及平凡生活中的喜乐。在此之前,他的作品比较抽象,许多小说带有虚幻诡异的色彩。除了写报告文学、短篇小说、励志散文之外,又花了许多心力于绘画理论及当代大师的研究,完成《刘墉山水写生画法》《黄君璧白云堂绘画论》《林玉山画论画法》等著作,而一部《唐诗句典》更花费了他十余年的时间才竣工。刘墉后期作品,更洞察世情,了解人性,而且一次呈现许多相关的故事,再交给读者自己去思索,追寻利己又利群的人生理想。

“段落分明,由浅近生活处谈起,用自己的语言,写自己的生活,说自己的道理”是刘墉的写作原则;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生活感想,后来都成为写作题材,述说的都是人情共有的故事及社会的基本缺点。当选过最受欢迎的记者,刘墉深知如何把读者带入设定情境;但刘墉也希望读者和作者一起成长,他提到“要拿刀拿枪也要拿玫瑰”,希望借由读者对他的信任,养成阅读的习惯,进而欣赏他深刻严肃的作品,因此任何年龄层的读者都不应被忽视。

1997年,刘墉辞去了14年的圣约翰大学教职,应台湾广电基金会的邀请,撰写《中国文明精神》脚本,穿梭于海峡两岸,又在台北成立“水云斋青少年免费谘商中心”。除了出书捐版税外,他更制作画卡义卖,为台南德兰启智中心、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等弱势团体募款。他爱孩子,不只爱自己的孩子,因为每个孩子“都属于这个世界,立于天地间。”所以,这几年来,他更将爱心远布大陆,陆续在四川、贵州等地建立希望小学,迄今已达21所。刘墉说自己爱做梦,但梦不是虚幻,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努力,完成梦中的理想,他显然以行动为他的“梦”做了注脚。

本书精选刘墉各个时期的“私房书”,书中的故事主角都是他,只是或以小说或以散文形式呈现,是最贴近自身的私密心情。在书里,读者会发现刘墉的身影,从童年的记忆萌芽,追寻逝去的时光,发现爱的源头。忽而喃喃诉说胸中的澎湃情感,忽而带着激励奋斗的思绪;甚至只是一个莳花弄草,爱花赏鸟的人士,也自有他如陶渊明般的田园情怀,由大自然的感悟,礼赞生命,尊重一切众生。当然,他个人的抒怀,除了触动每个人心中那根弦外,更有大千世界的感念。读者可以从这些故事中,看见刘墉一颗浪漫易感、绽放出无限光明的柔软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