履霜(古风填词)
播放:4712
弹幕:33
投食:65
喜欢:20
发布于:2015-08-29 14:39
标签: 古风 翻唱

履霜

霜风节兮甘自苦[1]
少壮志兮效鸿鹄[2]
涉千里兮颂诗书[3]
乐清贫兮 不羡高庐[4]

谏凛然一身傲骨(铮铮铁骨)
几易其处(三迁兮三复)
不改凌云负(壮志凌云不负) 意未抒
攻讦又何惧 不可阻(缚)[5]
独奏履霜兮纵归尘土(埋骨) [6]
舍吾颅
三光兮何如(三光而行) [7]
治事淑(亘古) [8]
举贤才护其途(甘为基土) [9]

一剑赴兮定疆土
甘毁名兮止战哭[10]
威名震兮豺狼阻[11]
燕然勒兮 护佑吾土[12]

硕鼠哭兮护一路[13]
长教子兮济危苦[14]
忘进退兮忧黎庶[15]
岂憚怏兮 天下为负![16]

注:
*括号内为和声
[1]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,母亲改嫁的朱家是长山的富户,但他为了励志,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。晨夕之间,便就读讽诵,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那时,他的生活极其艰苦,每天只煮一碗稠粥,凉了以后划成四块,早晚各取两块,拌几根腌菜,调拌于醋汁,吃完继续读书。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,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,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,以读书为乐趣。
[2] 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到:“有客狂且淳,少小爱功名”,“风尘三十六,未做万人英”。
[3] 一个偶然的机会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,于是辞别继父与母亲,不顾母亲与继父的挽留脱离朱家自立门户,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,佩上琴剑,离开长山,决心待功成名就后再来赡养母亲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,二十三岁的范仲淹徒步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(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) 求学。
[4] 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知识殿堂,不思昼夜,刻苦攻读。范仲淹的一个同学、南京留守(南京的最高长官)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,便送些美食给他。他竟一口不尝,听任佳肴发霉。直到人家怪罪起来,他才长揖致谢说:“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,担心一享受美餐,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。”
[5] 范仲淹性格耿直,入仕后多次上书直谏,王夫之评曰:“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,则好善恶恶之性,不能以纤芥容,而亟议更张。”多次遭到贬谪仍傲骨铮铮不肯低头,诗友梅尧臣作文《灵乌赋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、少管闲事、自己逍遥就行。范仲淹回作《灵乌赋》,强调自己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,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。
[6]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载:“范文正公喜弹琴,然平日只弹《履霜》一操,时人谓之范履霜。”
[7] “三光”:据丁传靖《宋人轶事汇编》记载,范仲淹三次被贬,每贬一次,时人称“光”(光耀)一次,第一次称为“极光”,第二次称为“愈光”,第三次称为“尤光”。
[8] 天圣三年(1024年),张纶奏明朝廷,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,全面负责修堰工程。经过他的努力和与反对势力的抗衡,成功在黄海滩头修好海堰,世称“范公堤”。很好的保护了盐场和农田的生产百姓的生计。为了感念他的恩德,兴化县不少灾民跟着他姓了范。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,为父老怀念。
[9]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,举贤任能竭尽所能,所举荐帮助过的人才有名将狄青;北宋五子之一,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,一代大儒张载;一代名相富弼;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;苏麟( 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易为春”一诗作者);理学先驱、思想家和教育家,世称安定先生的胡瑷;孙复;李觏;张载等。
[10]“止战哭”:范仲淹奉命戍边,审时度势,宁可被人误解也坚决不肯同意韩琦,尹洙的计划发兵硬拼,事实证明他的战术是正确的。韩琦贸然发兵,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,士卒惨死一万余人,大败而返,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。**哭喊着亲人的姓名,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。韩琦驻马掩泣,痛悔不迭。
[11] 1038-1043年间,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,改革军事制度、调整战略部署,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、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,西北战线固若金汤,夏人不敢犯。西北边陲谣曰:“军中有一范,西贼闻之惊破胆。”羌人称范仲淹为“龙图**”;夏人称其为“小范**”,认为“小范**胸有十万甲兵!”
[12] 语出范仲淹词《渔家傲·秋思》——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
[13] “硕鼠”:出自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·魏风·硕鼠》篇——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”。此处意指贪官。
“哭一路”:当时有一句话就说,‘只要范仲淹拿大笔一勾,一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’。因为他对贪官只要勾了,就查,一查就抓,一抓就判,那么这个家庭就要痛哭流涕,但范仲淹说:‘我宁可大笔一挥,让一个家庭痛哭流涕,我不能让一路的百姓痛哭流涕。’(注:路,是当时宋朝的一个建制,若干个县可以组成一个路)
[14] 范仲淹治家甚严,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、积德行善,范氏家风清廉俭朴、乐善好施。一次,次子范纯仁去运麦回来时,碰见熟人石曼卿丧亲却无钱运柩返乡,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。范仲淹对此极为赞许。
[15] 语出《岳阳楼记》—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乎?
[16] 语出屈原《离骚》——“岂余身之惮殃兮!恐皇舆之败绩。”
[17]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:“公少有大志,每以天下为己任。”

参考资料来源:
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IuivrnfWhfZKY_lXHvluXsK5EWrtba4_SibQFzLRHMxGTnEOsnV1w4cUOhyA_HCxczgUKv_JcqNaHyO19wsTRq#6_1
http://so.gushiwen.org/author_510.aspx